时事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事聚焦 > 正文
男子弃北大读技校 称在北大痛不欲生
发布日期:2014-11-18 来源:学校办公室 字体【


男子弃北大读技校 称在北大痛不欲生

来源:2014-11-18 河源日报 朱国良 陈剑州 吴粒萍

 

11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某技师学院举行。其中,代表参赛选手宣誓的周浩有足够让人惊讶的经历。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某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让人不敢相信。



2008年,周浩以660多的高分、青海省理科前5名的成绩考取北大生命科学专业。大一下学期,繁重的理论学习,对专业毫无兴趣,让周浩觉得压力很大、痛不欲生。于是,他逐渐有了退学的想法。父亲多次劝说,亲戚朋友也对他的行为发出质疑,但他还是毅然退学上了技校。

凭借北大的理论基础和北京某技师学院的技术学习,周浩慢慢朝着自己努力的知识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道路发展,他成为了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很多企业向他伸出橄榄枝。周浩说:“毫不后悔,很庆幸。”

(据《中国青年报》1117日报道)

评说――

吴粒萍:周浩的经历至少说明了三点:一是选择人生发展和奋斗的目标,需要结合兴趣爱好,量体裁衣,才能走得更顺、更远;二是教育部门应从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入手,打破现行教育体制下重学术型人才培养,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偏见,消除社会上存在的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歧视性观念;三是高等学府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方面,更应通过因材施教来培养专业化或复合型人才。当年,钱钟书报考清华时数学考了15分,后来却成为蜚声文坛的作家。我们也期待,现有教育体制能在不断革新中,破除条条框框,为那些术业有专攻的杰出人才提供优质学习、成长的平台,让他们发挥所长、学有所成。

朱国良:大学生回炉到技校学技术不算新闻了,但北京大学学生回炉技校学技术算是新闻。该新闻的焦点在于周浩放弃的是中国最顶级的大学。此前有本科生学技术是为了就业,而周浩学技术是出于兴趣爱好。不得不让人发问,大学究竟是学历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上大学是为了提升个人能力,还是为了就业必走的途径?这个课题已经现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每年7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了不争的事实。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光是教育系统需要思考,更需要整个社会思考。36年前的思想解放,恢复高考让人才脱颖而出,进而激活了整个社会活力。今天,社会再次进入了转型升级期,需要再次解放思想,对高考、对大学再定位、再认识。

陈剑州:2000年高考,我以200分之差与北大中文系擦肩而过,痛不欲生。2008年高考,周浩以青海省理科前5名的成绩考入北大生命科学专业,痛不欲生。两种痛不欲生,相同的是对未来的迷茫和对梦想的绝望;不同的是,我再也没有机会和勇气去圆梦,而周浩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人生。我无法判断周浩的选择是对是错,但是从他说“毫不后悔,很庆幸”来看,很显然,这个世界多了一个快乐的技工,少了一个茫然的大学生。找适合自己的,而不做别人认为适合的,这样的学生不管毕不毕业,也已经完全体现了北大应有的水平。因为无法企及,所以我更欣赏这样的青春――用实力考上北大,用魄力放弃北大,用眼力选择职业技能教育……这一切,都只为做真实的自己!这样的人生,任性,爽!

 

编辑:赵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