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问题导向,改革创新
广东打造具国际水平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来源:广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网站 发布时间:2014-01-2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于要加快解决产教融合不深、企业参与不够、人才培养与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相脱节等突出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胡春华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强调要突出问题导向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近年来,我省技工院校积极探索,改革创新,着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
广东技工教育成为全国一面旗帜
技工教育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省构建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共有技工院校243所,其中技师学院31所、高级技校46所、国家级重点技校61所,2013年招生27.3万人,共开设覆盖约20个行业的近400个专业,在校生达到87.6万人,多项指标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
2013年12月1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到我省调研人才工作时指出,广东技工教育在技能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校企合作、服务产业和经济等方面,有着丰富多彩的经验;广东技工教育的能力、创造的经验、先进的理念,取得的成就都不愧为全国一面旗帜。
取得成绩——九项全国第一 三项全国首创
广东技工教育实现了产教融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我省技工教育始终把校企合作作为技工院校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办学制度,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制度改革,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校企合作层次,逐步走出一条校企互惠共赢的新路子。
■推行“校企双制”培养模式
我省技工教育借鉴学习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创新推行“校企双制”办学,通过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学校出学位,校企联合招生招工、送岗送学、双制培养,发挥学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实现人才培养与使用有机统一。目前,这一新的办学制度不仅在广东遍地开花,而且也被国务院纳入《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成为指导推动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形式。
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与宝马公司校企双制合作办学,共同制定定向班的招生计划,每年遴选出大约100名宝马定向班的学生。宝马公司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建立定向班的培训课程,共同开展对定向班学生的培训,共同对定向班学生开展能力测试、进行考核认证。至今,已有130余名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的汽车专业学生正式成为了宝马BEST班的学员。
该院原院长杨敏认为:通过共同制定招生计划、培养计划和培训课程以及考核标准,学校可以获得企业完整的、先进的培训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可以大幅度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水平。
宝马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肖奕指出:与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合作,公司可以获得相当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并减少市场招工成本。
■实施校园对接产业园工程
针对我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对人力资源特别是技能人才的需求,我省实施校园对接产业园工程,组织全省优质技工院校与36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开展对接合作。合作对接项目主要集中在优先配置技工院校毕业生、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开展“校企双制”合作办学、开展产教研训对接合作等。目前我省技工院校已为园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8.9万人。
■技工院校对接大型骨干企业
全省技工院校紧密结合大型骨干企业的发展需要,主动对接,主动服务,取得显著成效。三年来,共有38所技工院校与113家大行骨干企业开展了对接合作,占全省155家大型骨干企业的73%,为这些企业优先输送毕业生3.89万人,培训在职员工8万余人次,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生产实训中心260个。
深圳技师学院与丰田汽车、华为、UPS等20多家大型骨干企业共建25家“技师工作站”、5家“校外公共实训基地”、4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学院物流技师班刘琪同学,在UPS技师工作站完成的课题成果被企业采用,年直接经济效益超1200万美元。学院首饰设计专业预备技师班汪茜同学为首的设计师团队开发设计的“烤彩”系列珠宝首饰产品,获得国家专利,产品投放市场后十分畅销,为企业创造了3000多万元的产值。
■搭建“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
“中国有很好的产业链,有很好的劳动者,如果能把新加坡‘校企合作’教育办学理念引入,将对我们产业升级起到加速作用。无论是对学校还是企业都是一种双赢。”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谌新民曾经这么建议。如今,他的建议正变成现实。
我省技工教育积极改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全省百所优质技工院校与包括现代产业500强和自主创新100强企业在内的千家重点企业对接,向企业提供现代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并通过与企业共建生产实训中心、实行校企双制人才培养模式、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工艺改进等深度合作形式,将教学和生产实践、科研紧密融合,“零距离”实现学生到现代产业工人身份的转变,加快培养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一流技工队伍。
■专家视点
校企双制: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陈宇认为,技能人才缺失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培养机制和体制上,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市场不能很好地接轨。
陈宇认为,德国企业出于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减少人员流失,并可从职业学校获得直接上岗工作的技能人才等方面考虑,积极主动地参与职业学校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展“双元制”教育培训,被企业认为是一种战略投资。在中国企业却没有这个意识,如今广东通过把“校企双制”引入产业园区和企业,缓解了企业“技工荒”,企业参与培训的意识就会慢慢增强。
在陈宇看来,只有与产业接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是保障知识型蓝领供求良性循环的利剑,广东特色的“校园对接产业园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制”是一个破解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这种探索不仅为产业园和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人力资源供给渠道,也将有助于中国企业走出人力资源困境。
广东技工教育走在职业教育前列
200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省技工教育紧紧围绕这一决策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行了先行实践,也推动我省技工教育走在职业教育前列。
■国际合作拓宽职业教育视野
我省积极以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为标杆,不断拓展对外交流渠道,提升技工教育国际化水平。早从2001年开始,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即与奥地利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师资交流培训,拉开了技工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的序幕。2004年,我省技工院校先后与德国巴州政府、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签署粤德技工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创粤德职业教育合作先河。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合作建设惠州市技师学院,成功引进新加坡“教学工厂”职教模式。东莞市技师学院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HWK莱比锡手工业协会合作共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引进HWK职业资格证书,探索“本科(专科)+高技(技师)+IHK”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之路。目前,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德国、新加坡、加拿大、香港建立了师资培训交流长效机制,先后选派27个团组共609名技工院校优秀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境外培训学习;引进150多人次国外职教专家来粤讲课任教和交流。
■高技能人才培养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副省长林少春强调,技工学校要从办学理念、改革创新等方面着手,推动技工教育创新发展,大力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近年来,我省技工院校紧紧依托行业、企业,瞄准现代产业发展,开展高技能人才标准和工艺标准研发,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机制,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创业、发展的高端载体,着力培养一批批适应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目前,全省技工院校中,属于高等技工教育的高级技校达到46所,技师学院达到31所,占了招生技工院校数的31%;全省技校高级工以上在校生的比例达到33%左右,大部分技师学院同时还通过校企双制积极开展预备技师、技师培养。全省有46所高级技工学校为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培训、培养量占全省总量的近八成;78所省级重点以上技工院校全部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所),承担近80%全省高技能人才的鉴定(评估)任务,成为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标准研发、公共实训的重要基地。全省15个职业能力研发基地全部设在技工院校,承担着我省新职业标准研发、职业能力评价题库开发等相关职能。技工院校正成为我省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强力孵化器。
■职业培训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多年来,广东省技工院校在坚持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青年求职人员开展学制教育和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同时,还积极扩展培训对象,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一切有学习需求、培训愿望的人,为他们提供机会均等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服务。据统计,2012年技工院校培训社会人员共计40.43万人次,其中失业人员占3.91%、劳动预备制人员占3.16%、在职职工占41.44%、农村劳动者占46.31%、大学毕业生占5.18%。如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理论扎实、技能欠缺的问题,广东工业设计技工学校结合东方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岗位需求,为该公司新招聘的20多名大学应届毕业生开办了“订单式”数控车培训班,对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进行“回炉”提升,适应了岗位工作需求。广东厨艺技工学校作为一所民办技工学校,借助“侨乡台山社会之资源”,营造粤菜厨艺特色,近几年来共培养一大批厨艺技能人才,38000多名厨艺技能人才到美国、加拿大、德国、香港、澳门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业。
■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校企深度融合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其保持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多年来,我省技工院校紧紧瞄准企业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组织百所优质技工院校与1000家知名企业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大型骨干企业开展紧密型对接合作,加快培养一流技工。创新开展校园对接产业园工作,不仅为园区企业解决了技能人才困境问题,还积极帮助企业改进了生产工艺、技术革新和项目攻关等,较好地促进了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带动了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开展“校企双制”办学探索,通过与企业携手共同开展制订培养计划、专业建设、开发课程体系、组建教师队伍、考核评价等“八个共同”的工作内容,以期创建一种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适应我省产业升级需求的新型办学模式,引领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促进就业服务民生功能凸显
技工教育是就业型教育。我省各技工院校始终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就业、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抓手规划实施。在全国首创了技工教育与扶贫相结合的“智力扶贫工程”,共招收7.6万名山区贫困学生免费入读技工院校并实现就业,带动全家脱贫。在全国创造性实施了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工程,2006年以来,共有近4万名退役士兵学员入读技校,已有3.3万人毕业并实现就业。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根据省委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战略部署,创造性推行送教进厂、送教进村、校镇结合等培训模式,承担了80%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促进全省人力资源技能结构不断优化。
■技能大赛成绩斐然
技能大赛是优秀技能人才的选拔通道,更是有效的培养途径。多年来,我省技工院校把职业技能竞赛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每年参加大赛项目达30多个,许多比赛项目独占鳌头。特别是在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上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共获得20枚金牌总数中的11枚;在2011年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技工院校选手获得网页设计第六名;在2013年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省技工院校选手获得两枚铜牌,占中国奖牌数的1/2。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已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世界技能竞赛集训基地,全力培养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